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手腦的藝術-顱薦椎治療

11月初從美國回來後,緊接著就是期待已久的顱薦椎治療(CronioSacral Therapy, CST)課程!顱薦椎治療(CronioSacral Therapy, CST)是同樣源自密西根骨病學大學,由約翰.優普哲(John Upledger)醫師所研創的一門深奧又有趣的技術。



任何一項技術都分為心法與手法兩個層面,在上完CST之後,個人的想法是這項技術的手法固然重要,但心法更遠比手法重要!從古醫家的觀點來看,更是一項以現代醫學角度詮釋「理氣」這項技巧的技術。從多年前習得古醫點穴療法後,就不斷進修學習更多新知,不停尋找答案,總算有一個比較接近於答案的拼圖出現了!


CST...從0克到5克的手法力量(手法力量因人而異),由淺入深的融入組織,與組織合為一體,感受組織的律動,傾聽組織的聲音,傾聽身體內在醫生所要傳達的訊息,引導身體邁向自我療癒。看似輕柔的手法,實際上以柔克剛深層融入。



從傾聽站(listening station)、五大橫膈釋放、三種握顱法、第四腦室壓迫法(CV4)、枕顱底釋放(OCB)、硬膜管牽拉與釋放、腰薦椎鬆弛術到顱骨鬆弛術...,第一階段4天的課程便是如此的充實與實用,令人更加期待往後的系列課程。每一個技法步驟都有其目的與意義,如經典的第四腦室壓迫法...。





大腦的重量1.31.4公斤左右,約佔全身重量的2%。但腦部所消耗的能量佔全身能量的四分之一,而腦部所需的耗能之多,產生的代謝廢物相對也多,除了血液、淋巴的循環系統進行排除廢物之外,也有其它的管道,將腦部的代謝廢物排出。根據近年的研究發現,大腦也透過腦髓液(CSF)來代謝腦部的廢物而研究中也指出當身體放鬆(處於睡眠或麻醉時),腦細胞的空間增加,有利腦髄液的進出,帶出腦部的廢物。而CST中的CV4技術,便是透過壓迫與釋放第四腦室,促使大腦的腦脊隨液的釋放與吸收,並且在執行CV4時,個案經常會感到昏沉、放鬆或馬上睡著。因此,透過CST來促進身體代謝、修復與循環,是一個既輕和又令人感到安全和放鬆的方法。

感謝Mariann Sisco老師風趣又豐富的詮釋了CST的精神與操作,非常期待未來的進階課程!!









參考文獻:
1.Lulu Xie, Hongyi Kang, Qiwu Xu, Michael J. Chen, Yonghong Liao, Meenakshisundaram Thiyagarajan, John O’Donnell, Daniel J. Christensen, Charles Nicholson, Jeffrey J. Iliff, Takahiro Takano1, Rashid Deane, Maiken Nedergaard, Sleep Drives Metabolite Clearance from the Adult Brain, Science 18 Oct 2013, Vol. 342, Issue 6156, pp. 373-377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密西根大學之旅-運動處方於徒手醫學上的輔助 Part 2

任何徒手治療策略和運動處方都需建立在一個初始的評估診斷方向上去執行。在骨病學(Osteopathy Medicine)的脊椎系列評估中,我們首先釐清一個概念,就是ERS與FRS的意思,這也是在臨床上經常被混淆的部分。

ERS:
1.關節的異動方向為伸直(Extension )。
2.關節狀態偏向閉合(Close )。
3.觀察靜態正常生理曲度如果是後凸(Kyphosis )時,在ERS時則易呈現較平(Flat)或前凸(Lordosis)。
4.常見前彎(Flexion)或側彎(Side bending)旋轉(Rotation )向對側時感到不適或受限。
5.常見久坐、久躺、彎腰容易產生不適與症狀。

FRS:
1.關節的異動方向為彎曲(Flexion )。
2.關節狀態偏向打開(Open)。
3.觀察靜態正常生理曲度如果是前凸(Lordosis  )時,在FRS時則易呈現較平(Flat)或後凸(Kyphosis )。
4.常見伸直(Extension )或側彎(Side bending)旋轉(Rotation )向同側時感到不適或受限。
5.常見久站、久走、後仰容易產生不適與症狀。

在運動處方的課程中,一個經典的動作評估兼治療方式,叫做「骨盆時鐘(Pelvic Clocks)」。可以想像肚子是一個圓盤,圓盤的雙下緣是骨盆區,圓盤的雙上緣是胸肋下緣。動作時想像沿繞著圓盤的邊緣順時鐘/逆時鐘去貼合床面,產生動作。


在骨盆極致後轉後傾時為12點鐘,極致前轉前傾為6點鐘,骨盆向右轉(右側腰想像去貼床的感覺)為9點鐘,骨盆向左轉(左側腰想像去貼床的感覺)為3點鐘...。動作到哪一點中出現受限或障礙,便是有問題的評估結果。



再根據評估為ERS right、ERS left、FRS right、ERS left,去執行相對應的徒手技巧與運動方法。此外,亦可直接請個案執行「骨盆時鐘(Pelvic Clocks)」運動,直接進行處理,這也是一個方便且快速的處理方法。如下圖示之,根據受限的方向,可採直接技巧(Direct technique)或間接技巧(Indirect technique),進行介入。

總結一個重點!評估診斷相當重要,只要弄清楚問題所在,在治療上亦有數種方法,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將其解決,無論是使用肌肉能量技術(MET)、拮抗鬆弛術(SCS)、關節鬆動術(Mobilization)、快速關節操作(Thrust)等...。在這趟運動處方課程中,有非常多實用、簡單、快速的動作矯正與訓練方法,「骨盆時鐘(Pelvic Clocks)」只是其中一個經典且可同時多方應用的動作治療方法,如有興趣了解更多徒手醫學觀點上的動作治療方法,在未來的一些文章與課程中將會再介紹到。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密西根大學之旅-運動處方於徒手醫學上的輔助 Part 1



在去年12月與今年4月結束了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徒手醫學原則與肌肉能量技術的課程受訓之後,終於迎來今年10月的「運動處方」課程。課程內容細緻的整合了經典的動作控制理論與神經肌肉訓練方法,將看似複雜的運動訓練,化繁為簡,並結合過去的課程中所教授的評估方法與治療方式,系統性的完整呈現。



在神經肌肉運動訓練方法中,過去最經典的大師派理論是Janda approachJanda所提出肌肉失衡方法,至今仍是運動治療中應用相當廣泛的一套理論。針對短縮或緊繃的肌群做牽拉(stretch)與放鬆(release),對延長或無力的肌群做誘發(facilitation)與訓練(strengthening)。透過動作評估找出哪些肌群被抑制(inhibition),哪些肌群被過度誘發(over-facilitation)


當然事實並非如此簡單,因為失衡的軟組織同時也會影響骨體結構系統,使關節動作受限,與整體外觀上的歪斜產生。而失衡的軟組織也暗示了操控這些組織的神經網路系統同時也存在著某些問題。而這些神經系統的最高總指揮便是我們的大腦,因此,在神經肌肉運動訓練方法中訓練大腦,變成了重要的中心思想。然而,有趣的是如果再更深入的探討,在大腦之上還有著另一個層面的因素在默默地影響著人們。這便進入了邊緣系統、情緒、環境、潛意識的層面了。
在第二部終將詳細介紹,如何以動作方法快速評估臨床問題,並在評估出的臨床問題後,如何應用相對應的運動方法予以矯正與介入。

To be continued...

從醫療者角度談情緒密碼(二)

  在上一篇文章,我提到情緒密碼是一套相當有效而且方便的療癒工具。然而,我們應該善用工具,而非依賴工具,甚至濫用工具。在這篇文章裡我將會告訴大家什麼叫做「善用」、什麼是「依賴」、什麼是「濫用」工具。先定義說明這個三個詞。 「善用」是透過這個療法,找出導致個案的症狀和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