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失落的古醫學-六筋經點穴療法


那一年的機緣
回想起10年前那炎熱的夏天,在那年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謎樣的點穴療法,不僅因此治癒了因長期投球而受傷的肩膀,也開啟了學習這門失落的古醫學的道路。富含著中醫的觀念、力學失衡理論與特殊的治療手法,又有別於中醫十二正經脈、絡脈與任督二脈的穴道與經線,以截然不同的六條筋經線與九十幾個穴道,構成能醫治人體內、外傷病的點穴療法。
六筋經點穴療法是一門源於古代少林寺佛門的古醫學。此療法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武術和氣功有著密切聯繫,其中包含點穴、推穴、打穴、震穴、揉穴、拿穴、按穴與挑穴等之分。在過去武術上可作為攻擊對手的方式,同時又做為一種療傷治病的方法,且密而不傳。

在遠古佛門中此療法被僧侶用於自救和救人的醫法,在經歷數個朝代的滅佛運動與中共破四舊和文革的影響,此點穴療法被封藏了千百年,直至國共內戰結束,中國開始對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存重視後,此點穴療法才又重現於世間。然而受到現代主流醫學、醫療科技和各類民間療法影響,此點穴療法一直未能得到真正的發揚與重視,而導致逐漸式微,流於民間逐漸失去原貌,著實可惜。

在16歲那年的機緣之下,結識了來自大陸的一位老中醫,也是我學習六筋經點穴療法的啟蒙恩師,並在治癒傷痛之後開始授於我這門失落的古醫學。兩年多來的刻苦學習,加上往後幾年與本系的物理治療專業知識與技術的融合,使我對這門醫學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一路走來充滿波折和艱辛,加上恩師當年的期許,以及自己對臨床醫學的信念,因此,期望未來能將這門古醫學六筋經點穴療法,真正的發揚光大,不再失傳,不再失真,不再只是流於民俗療法之用,而是中醫、復健和徒手治療學門中重要的瑰寶。


六筋經點穴療法
點穴療法雖然與中醫其他學科同樣歷史悠久,但與傳統的針灸、指壓、推拿、氣功、按摩等療法的經絡、取穴與手法有所不同。它與奇經八脈相似,但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係,而是別行其道,縱橫交錯的循行分布於十二經脈之間。六筋經穴與針灸學中的奇穴一樣,既有一定的穴位名稱,又有明確的位置,但未列入正經系統的穴位,故屬於經外奇穴的範疇。而六條筋經線,是源自於古醫筋經傷病學中,人體力學失衡成為導致各種疾病的源頭,隨時間演進演化出六個失衡節段,並與十四經脈和氣街相似與呼應。

六筋經點穴療法是以手指為針,刺激特定的穴道,藉此驅動經絡之氣,調節氣血循環,氣機的升降,再輔以點穴療法中的輔助手法,輔以調整組織與結構的平衡,是一種消除病痛、恢復身體機能的非侵入式的徒手療法。 
 

作用機制
針對點穴療法的作用機制大致如下...
第一,點穴療法透過調整骨體力體結構、調節人體氣機的平衡、通氣血、暢經絡、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刺激神經與細胞的活化等,使點穴得以達到外正骨骼整筋肉、內治臟腑調氣血的效果。
 

第二,以經絡學的理論分析,點穴對臟腑的影響是透過經絡和氣血而起作用的。經絡遍佈全身,內通五臟六腑,外連四肢百骸。因此,在體表施行點穴手法後,所產生的刺激作用會使氣血、經絡影響到相關的內臟與部位,直接或間接的調整臟腑間的不足或過剩現象,使其相互生剋制化恢復平衡的狀態,使人體的有機組織回復到正常的生理功能。

第三,點穴時也會刺激穴道內和周邊的皮膚、肌肉、肌腱、筋膜、韌帶、神經、血管、淋巴等相關組織。透過刺激局部與周邊組織,影響整體的功能與生理系統。

第四,在經過點穴手法刺激後的穴位內與周邊的組織,也會因深層而特殊的手法外力,打破潛在於局部的斑痕組織或張力不正常的組織狀態,促進局部的血液淋巴循環,使組織充養,以及產生發炎反應,促使組織重新生長與建構,以此達到恢復身體正常狀態的目的。


心得與理念
我自己本身是一位物理治療師,在學習與臨床六筋經點穴療法至今屆滿十年,在近幾年來的感受和經驗,它就好比是徒手治療中的針灸,可以有效整合中醫的概念、經絡的理論、筋經的觀念,此外在輔助手法上又可以和西醫復健相關,包含骨病學、關節、骨骼、神經、筋膜、內臟、血管淋巴、軟組織與結締組織等徒手療法相結合應用,以此達到截長補短,相輔相成的結果。因此,六筋經點穴療法亦可說是從另一種層面上,使復健治療與中醫整合應用的強效療法。


為了實踐使這門古醫學-六筋經點穴療法得以發揚光大,為了貫徹自己中西復健整合治療的初衷,不斷的朝醫學專業領域學習與精進,以及解決臨床上各種病人的身體和心理層面的各式問題是不二法門,期望未來能將筋經點穴療法與中西復健整合推廣出去,幫助更多需要的群眾,也促使臨床專業更上一層樓。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淺談運動的迷思

近年來運動風潮逐漸盛行,馬拉松、鐵人三項、登高一場一場的開,健身房、健身工廠也一間一間的開,許多人早已開始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運動對身體健康的助益早已被許多專家和研究一再證實。人要活就要動,運動是也是中醫養生之道三大要素之一(飲食、運動、睡眠),因此,無論從中醫或西醫的角度來看,運動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對於運動的認知、要求與方法卻是值得被提出來討論的。

 我從小就是個十分愛運動的人,尤其對球類運動特別有興趣,擅長球類至少也有5種,其中涉足最早最深的算是棒壘球了。從某種角度來說過去的選擇與現在的職業如果不是走醫療,那現在應該也算是個完全運動員了吧。但自從接觸物理治療與復健領域之後,我對於[運動]這件事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同時也在不斷身體力行的嘗試,畢竟從小練出來的運動員身體素質在這種時候也算是有一點優勢。

[運動]可以談的層面實在是太廣泛。這次的主軸簡而言之是聚焦在對於運動的認知與要求,至於方法那就有百百種,而大方向則必須要先被建立出來 。那人們對於運動應該要有的認知與要求是什麼呢?在此之前必須聲明,這種事只有[選擇]沒有[一定]。
首先,以[目的論]的角度來說,對於[運動]可以簡單區分成三種目的,為了健康、為了興趣、為了追求場上表現。目的不同,需求上也會有所不同,但認知卻是一樣的。
從健康、興趣和表現上可以簡單再做細分,而各分項間是會重複的。但無論如何雖然需求不同,但卻必需有一個共同認知,就是在不造成身體損傷的前提下安全且長久的執行運動。然而,在做運動時人們最容易造成的一種迷失就是不斷追求[強度]。


[強度]包含了重量、次數、持續時間、頻率、動作難易度、運動的類型等對身體適能的一切挑戰皆屬之。但追求強度的本身並沒有錯,反而是個良好的自我挑戰和目的,問題在於另一個層面的考量,也就是身體是否以正確或相對好的動作模式或方式執行了該運動中的動作。換句話說,就是[強度 (intensity)]和[動作模式 (motor pattern)]之間的角力。在[運動]這件事上[強度 (intensity)]和[動作模式 (motor pattern)],兩者之間究竟熟輕孰重,這便是一個認知或是說觀念上的問題。

用一個簡單的分析表來說明[強度 (intensity)]和[動作模式 (motor pattern)]和動作模式間的差異。
總結的說,許多人在運動時不斷的追求訓練量、強度、重量,為的是擁有更強的身體適能,肌力、肌耐力、爆發力、心肺耐力、柔韌度、強壯而健美的肌肉外型與體態。但與此同時卻不斷地將身體暴露在高度受傷風險之下,並且在某種程度上累積身體的負擔。至於練就了如此強健的身體是否真的就能類化到功能性的活動上,這點卻是保守的。而功能性的差異其實也沒這麼令人匪夷所思。一個實際的籃球運動例子,一位經常做各種身體適能訓練卻不常練球的人和一位經常練球,卻不太做各種身體適能訓練的人,兩人來一場籃球比賽,結果是後者輕易取勝,而且前者所感到的疲累卻比後者更多。
簡而言之,任何的運動訓練,[目的 ]十分重要。在優異的身體適能之前,因先建構正確的動作模式(降低身體負擔與受傷風險、建立正確的身體動作方式),再逐步將強度拉升,並類化到功能性的技巧上(運動場、生活中、工作上)。因此,瘋狂的提升強度的運動訓練短時間內也許可有助於你的身體強度提升,但長遠來看並不會讓你的身體變得更好,甚至可能變的更糟,用對的方法和方向、正確的身體動作模式、正確的目的性來運動,才能做到讓身體在長短期兼具下變的更好。

圖片來源:
http://1.pic.anfensi.com/Uploads/Picture/2015-07-20/55ac94eb63d74.jpg
http://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102641
http://www.twgreatdaily.com/imgs/image/23/2395150.jpg
http://img.jituwang.com/uploads/allimg/141007/259162-14100FUK554.jpg

從醫療者角度談情緒密碼(二)

  在上一篇文章,我提到情緒密碼是一套相當有效而且方便的療癒工具。然而,我們應該善用工具,而非依賴工具,甚至濫用工具。在這篇文章裡我將會告訴大家什麼叫做「善用」、什麼是「依賴」、什麼是「濫用」工具。先定義說明這個三個詞。 「善用」是透過這個療法,找出導致個案的症狀和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