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淺談運動的迷思

近年來運動風潮逐漸盛行,馬拉松、鐵人三項、登高一場一場的開,健身房、健身工廠也一間一間的開,許多人早已開始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運動對身體健康的助益早已被許多專家和研究一再證實。人要活就要動,運動是也是中醫養生之道三大要素之一(飲食、運動、睡眠),因此,無論從中醫或西醫的角度來看,運動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對於運動的認知、要求與方法卻是值得被提出來討論的。

 我從小就是個十分愛運動的人,尤其對球類運動特別有興趣,擅長球類至少也有5種,其中涉足最早最深的算是棒壘球了。從某種角度來說過去的選擇與現在的職業如果不是走醫療,那現在應該也算是個完全運動員了吧。但自從接觸物理治療與復健領域之後,我對於[運動]這件事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同時也在不斷身體力行的嘗試,畢竟從小練出來的運動員身體素質在這種時候也算是有一點優勢。

[運動]可以談的層面實在是太廣泛。這次的主軸簡而言之是聚焦在對於運動的認知與要求,至於方法那就有百百種,而大方向則必須要先被建立出來 。那人們對於運動應該要有的認知與要求是什麼呢?在此之前必須聲明,這種事只有[選擇]沒有[一定]。
首先,以[目的論]的角度來說,對於[運動]可以簡單區分成三種目的,為了健康、為了興趣、為了追求場上表現。目的不同,需求上也會有所不同,但認知卻是一樣的。
從健康、興趣和表現上可以簡單再做細分,而各分項間是會重複的。但無論如何雖然需求不同,但卻必需有一個共同認知,就是在不造成身體損傷的前提下安全且長久的執行運動。然而,在做運動時人們最容易造成的一種迷失就是不斷追求[強度]。


[強度]包含了重量、次數、持續時間、頻率、動作難易度、運動的類型等對身體適能的一切挑戰皆屬之。但追求強度的本身並沒有錯,反而是個良好的自我挑戰和目的,問題在於另一個層面的考量,也就是身體是否以正確或相對好的動作模式或方式執行了該運動中的動作。換句話說,就是[強度 (intensity)]和[動作模式 (motor pattern)]之間的角力。在[運動]這件事上[強度 (intensity)]和[動作模式 (motor pattern)],兩者之間究竟熟輕孰重,這便是一個認知或是說觀念上的問題。

用一個簡單的分析表來說明[強度 (intensity)]和[動作模式 (motor pattern)]和動作模式間的差異。
總結的說,許多人在運動時不斷的追求訓練量、強度、重量,為的是擁有更強的身體適能,肌力、肌耐力、爆發力、心肺耐力、柔韌度、強壯而健美的肌肉外型與體態。但與此同時卻不斷地將身體暴露在高度受傷風險之下,並且在某種程度上累積身體的負擔。至於練就了如此強健的身體是否真的就能類化到功能性的活動上,這點卻是保守的。而功能性的差異其實也沒這麼令人匪夷所思。一個實際的籃球運動例子,一位經常做各種身體適能訓練卻不常練球的人和一位經常練球,卻不太做各種身體適能訓練的人,兩人來一場籃球比賽,結果是後者輕易取勝,而且前者所感到的疲累卻比後者更多。
簡而言之,任何的運動訓練,[目的 ]十分重要。在優異的身體適能之前,因先建構正確的動作模式(降低身體負擔與受傷風險、建立正確的身體動作方式),再逐步將強度拉升,並類化到功能性的技巧上(運動場、生活中、工作上)。因此,瘋狂的提升強度的運動訓練短時間內也許可有助於你的身體強度提升,但長遠來看並不會讓你的身體變得更好,甚至可能變的更糟,用對的方法和方向、正確的身體動作模式、正確的目的性來運動,才能做到讓身體在長短期兼具下變的更好。

圖片來源:
http://1.pic.anfensi.com/Uploads/Picture/2015-07-20/55ac94eb63d74.jpg
http://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102641
http://www.twgreatdaily.com/imgs/image/23/2395150.jpg
http://img.jituwang.com/uploads/allimg/141007/259162-14100FUK554.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醫療者角度談情緒密碼(二)

  在上一篇文章,我提到情緒密碼是一套相當有效而且方便的療癒工具。然而,我們應該善用工具,而非依賴工具,甚至濫用工具。在這篇文章裡我將會告訴大家什麼叫做「善用」、什麼是「依賴」、什麼是「濫用」工具。先定義說明這個三個詞。 「善用」是透過這個療法,找出導致個案的症狀和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