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失落的古醫學-六筋經點穴療法


那一年的機緣
回想起10年前那炎熱的夏天,在那年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謎樣的點穴療法,不僅因此治癒了因長期投球而受傷的肩膀,也開啟了學習這門失落的古醫學的道路。富含著中醫的觀念、力學失衡理論與特殊的治療手法,又有別於中醫十二正經脈、絡脈與任督二脈的穴道與經線,以截然不同的六條筋經線與九十幾個穴道,構成能醫治人體內、外傷病的點穴療法。
六筋經點穴療法是一門源於古代少林寺佛門的古醫學。此療法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武術和氣功有著密切聯繫,其中包含點穴、推穴、打穴、震穴、揉穴、拿穴、按穴與挑穴等之分。在過去武術上可作為攻擊對手的方式,同時又做為一種療傷治病的方法,且密而不傳。

在遠古佛門中此療法被僧侶用於自救和救人的醫法,在經歷數個朝代的滅佛運動與中共破四舊和文革的影響,此點穴療法被封藏了千百年,直至國共內戰結束,中國開始對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存重視後,此點穴療法才又重現於世間。然而受到現代主流醫學、醫療科技和各類民間療法影響,此點穴療法一直未能得到真正的發揚與重視,而導致逐漸式微,流於民間逐漸失去原貌,著實可惜。

在16歲那年的機緣之下,結識了來自大陸的一位老中醫,也是我學習六筋經點穴療法的啟蒙恩師,並在治癒傷痛之後開始授於我這門失落的古醫學。兩年多來的刻苦學習,加上往後幾年與本系的物理治療專業知識與技術的融合,使我對這門醫學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一路走來充滿波折和艱辛,加上恩師當年的期許,以及自己對臨床醫學的信念,因此,期望未來能將這門古醫學六筋經點穴療法,真正的發揚光大,不再失傳,不再失真,不再只是流於民俗療法之用,而是中醫、復健和徒手治療學門中重要的瑰寶。


六筋經點穴療法
點穴療法雖然與中醫其他學科同樣歷史悠久,但與傳統的針灸、指壓、推拿、氣功、按摩等療法的經絡、取穴與手法有所不同。它與奇經八脈相似,但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係,而是別行其道,縱橫交錯的循行分布於十二經脈之間。六筋經穴與針灸學中的奇穴一樣,既有一定的穴位名稱,又有明確的位置,但未列入正經系統的穴位,故屬於經外奇穴的範疇。而六條筋經線,是源自於古醫筋經傷病學中,人體力學失衡成為導致各種疾病的源頭,隨時間演進演化出六個失衡節段,並與十四經脈和氣街相似與呼應。

六筋經點穴療法是以手指為針,刺激特定的穴道,藉此驅動經絡之氣,調節氣血循環,氣機的升降,再輔以點穴療法中的輔助手法,輔以調整組織與結構的平衡,是一種消除病痛、恢復身體機能的非侵入式的徒手療法。 
 

作用機制
針對點穴療法的作用機制大致如下...
第一,點穴療法透過調整骨體力體結構、調節人體氣機的平衡、通氣血、暢經絡、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刺激神經與細胞的活化等,使點穴得以達到外正骨骼整筋肉、內治臟腑調氣血的效果。
 

第二,以經絡學的理論分析,點穴對臟腑的影響是透過經絡和氣血而起作用的。經絡遍佈全身,內通五臟六腑,外連四肢百骸。因此,在體表施行點穴手法後,所產生的刺激作用會使氣血、經絡影響到相關的內臟與部位,直接或間接的調整臟腑間的不足或過剩現象,使其相互生剋制化恢復平衡的狀態,使人體的有機組織回復到正常的生理功能。

第三,點穴時也會刺激穴道內和周邊的皮膚、肌肉、肌腱、筋膜、韌帶、神經、血管、淋巴等相關組織。透過刺激局部與周邊組織,影響整體的功能與生理系統。

第四,在經過點穴手法刺激後的穴位內與周邊的組織,也會因深層而特殊的手法外力,打破潛在於局部的斑痕組織或張力不正常的組織狀態,促進局部的血液淋巴循環,使組織充養,以及產生發炎反應,促使組織重新生長與建構,以此達到恢復身體正常狀態的目的。


心得與理念
我自己本身是一位物理治療師,在學習與臨床六筋經點穴療法至今屆滿十年,在近幾年來的感受和經驗,它就好比是徒手治療中的針灸,可以有效整合中醫的概念、經絡的理論、筋經的觀念,此外在輔助手法上又可以和西醫復健相關,包含骨病學、關節、骨骼、神經、筋膜、內臟、血管淋巴、軟組織與結締組織等徒手療法相結合應用,以此達到截長補短,相輔相成的結果。因此,六筋經點穴療法亦可說是從另一種層面上,使復健治療與中醫整合應用的強效療法。


為了實踐使這門古醫學-六筋經點穴療法得以發揚光大,為了貫徹自己中西復健整合治療的初衷,不斷的朝醫學專業領域學習與精進,以及解決臨床上各種病人的身體和心理層面的各式問題是不二法門,期望未來能將筋經點穴療法與中西復健整合推廣出去,幫助更多需要的群眾,也促使臨床專業更上一層樓。

3 則留言:

從醫療者角度談情緒密碼(二)

  在上一篇文章,我提到情緒密碼是一套相當有效而且方便的療癒工具。然而,我們應該善用工具,而非依賴工具,甚至濫用工具。在這篇文章裡我將會告訴大家什麼叫做「善用」、什麼是「依賴」、什麼是「濫用」工具。先定義說明這個三個詞。 「善用」是透過這個療法,找出導致個案的症狀和問...